世界500強的“壞孩子”
京東每年的財報都是虧損的,這已經不是什么秘密,也沒有亮點可言,虧損的京東也被眾多人說成了“倒霉孩子”,而作為掌門人的劉強東更是看成了“站得越高,摔得越慘”。但是,百足之蟲死而不僵,京東現在的狀況恐怕只能用“大而不倒”四個字來形容!
那么,想要知道其為什么大而不倒,就要搞明白這只百足蟲的成長階段 :
虧損主要在倉儲和物流
我們查看每年的京東財報可以發現,京東并不是全面虧損,其主要的虧損表現在倉儲和自建物流兩個方面,至于我們熟悉的京東商城,早在2016年年初,劉強東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曾透露京東商城“已經盈利了一段時間”,但當時換來的是外界更多的質疑聲,隨后,京東發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財報,從財報中就可以看出,京東商城一季度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實現了盈利,經營利潤率為0.5%,2015年同期為-0.1%。
因此,說京東在所有項目上都是虧損的,我只能說你認識太片面了,因為投資者不會任由這種情況持續如此之久,只是在部分業務上的投入過大,導致整體的虧損。
戰略性虧損
京東從2004年步入電商領域,到2014年京東集團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,全部靠風險投資支撐,風險投資的主要目的,就是巨額資金換京東的成長速度,對京東的考核就是銷售額,當時,是有對賭的,如果京東成長不夠,京東就會更換主人。
其實,從商業的角度來講,京東早就應該實現盈利,但是為什么劉強東還是選擇繼續虧損呢?因為從投資人的角度說,肯定是更重視發展速度,投資人的態度就是資本的態度,決定著京東能否繼續獲得融資支持。另外,在中國經濟整體面臨下行壓力、電商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今天,面對越來越殘酷的競爭,實際上原地踏步就意味著出局。
所以,京東一路跑馬圈地不能止步,不斷在3C數碼、圖書、服裝、化妝品等領域占據市場份額,不斷加大金融、到家、物流等方面的投入,這也是為什么京東這么多年始終沒辦法實現盈利的關鍵原因所在。
了解了京東為什么虧損,我們來說一下,既然每年虧損,為什么劉強東還有錢買私人飛機,還能獲得“奶茶妹妹”的芳心?
當規模達到一定程度,玩轉“現金流”就成為一種藝術!
對于一家企業而言,現金流是支撐企業運轉的關鍵所在,我們可以以京東為例,其現在可以說是國內既淘寶之后第二大電商平臺,規模已經鋪的足夠大,比如其每年的現金流是100億,每年虧損1000萬,那他完全不用考慮虧損的問題,因為只要現金不斷流轉,稍微延期幾天或幾個月還款,誰知道它是賺是賠啊。
按照這個理論,只要京東的現金流不斷擴大,一年賠點錢算什么?他完全可以靠現金流長期支撐!所以只分析京東的利潤,以為京東每年虧幾億十幾億,融不了資肯定撐不下去,幻想著它在幾年內倒閉是不對的。
我只從現金流來分析:假如京東每年的營收都急劇擴大(年增50%以上,目前這個目標很輕松),營收越來越多,而虧損不是大幅增加的話,京東手里的錢足夠用很多年,完全可以應付虧損和延期還款。
事實上,京東財報顯示,截至2016年3月31日,京東現金儲備增至345億元人民幣,相較2015年底現金儲備228億元人民幣增長51.3%,這才是劉強東玩命擴張的真正底氣。
最后呢!我想說一下,互聯網經濟不同于傳統經濟,它會在每一個行業找出一個寡頭壟斷者,只要市場沒有達到飽和,所有競爭參與者都要竭盡全力擴大自己的市場占有率,增加自己的市場份額,以保證能夠在未來收割足夠大的現金流!因為在市場發展后期,風險偏好會逐步降低,大部分流量會壟斷性地流入行業龍頭。
雖然說現在京東的虧損對其不能構成什么打擊,但是從長遠的季度看,對企業肯定是非常不利的,但從現在市場競爭環境來看,無論是京東還是淘寶、天貓,無疑都被逼上了一條擴大規模和市場占有率的不歸路,為了爭奪市場份額,各方力量只能是邁開大步向前走!